中國當前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階段,改革進入深水期,能源安全面臨的挑戰日益嚴峻。主要體現在:一、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煉油產能過剩局面加重;二、國際油價低位運行,國內石化產業整體低迷;三、能源消費結構不盡合理,環境壓力日益提高,油品升級持續前行。
總體來看,當前中國煉油工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結構調整的嶄新時期,國內將呈現產能增速放緩、落后產能淘汰加快、油品升級加速的局面。
卓創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國煉油總產能達到7.31億噸/年,產能增速大幅減緩。按企業性質區分,中石化的煉油能力約為2.94億噸,占比41%;中石油的煉油能力約為2.04億噸,占比27%。其余32%的煉油能力來自中海油及地方煉油企業。而山東地方煉廠作為地方煉油企業的風向標,其產能也達到1.35億噸,占比約為18%。
煉油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煉油行業也將會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原油質量越來越趨向高硫化,因此,未來煉油行業的發展不僅要求淘汰落后產能,更需要是裝置工藝的改造及煉油技術的創新。未來煉油行業的發展主要朝著以下幾個方面:
(1)煉油企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伴隨著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體制改革的加速推進,以西安石化為例的部分產能落后、效益不佳的企業,將逐步關停;同時油氣管網、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持續推進;而民營煉廠方面,隨著原油進口使用權的審批,落后產能淘汰也將加速。未來國內石化企業結構將更加合理。
同時伴隨國內經濟結構的變化,對成品油的需求也出現改變,未來柴油、汽油比例趨于合理;另外成品油“北油南運”的狀況得到改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
(2)產品質量標準將不斷提高。未來幾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發展,“五位一體”布局的推進,國人對環保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煉廠節能減排和生產清潔油品的壓力將持續增加。中國不少大型煉廠多位于沿海沿江、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地區對環保的敏感度、對綠色的要求和對安全的關注度將越來越高;而且沿海沿江一些環境容量已近飽和的敏感地區已不適合再新建煉廠。
因此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國內油品質量升級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煉油企業將會不斷加大對裝置的改造升級。近來來,煉廠將增加加氫裂化、加氫精制或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裝置和制氫裝置,以達到環保要求。不過由于裝置投資較大,部分資金實力較弱的企業,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結語:對于國內煉油行業而言,未來發展的重點將集中在二次加工、三次加工的發展上,畢竟行業升級將全面推進。